「阅读需时: 3 分钟」
世界上最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但同时,却也最珍贵的。
拥有了就得小心翼翼地对待,既不能忽视,也不能挥霍。
因为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了。
比如时间,健康,和别人的爱。
#
社会的风气变了,人心变了,变得不相信免费的东西了。
看见“免费”,内心就会发憷,就会躲得远远的,内心不断的提醒自己:这都是骗人的,不要上当!
人的真善美,现在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
爱是一种情感,包含着关怀、忠诚与奉献这些值得称道的品质。
但什么是爱呢?
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来类比。父母若是无保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求、无条件地支持孩子的一切言行,通常会被看作“溺爱”,甚至人们会说这不是“真正的爱”,因为这最终会害了孩子。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几乎都有情不自禁的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非理性的偏爱。
但这本身并不构成我们反对父母之爱的道德理由。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景:
父母渴望对自己的孩子予以“特殊的”(超出对其他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但同时能“以己度人”,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也具有这种偏爱倾向。因此,他们承认自己的孩子应该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服从公平的程序(比如,学校评分、大学录取或公务员考试方面的程序)。通情达理的父母甚至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人,服从公平的程序。
在这种情景中,非理性的偏爱与公平的道德原则完全可以兼容。
这正正好体现了,大爱无私。
#
国家并不具有像家庭(以及宗族、部落、村落、地方社区甚至城市)那样的经验具体性和直接可感性。
人们对国家观念的理解,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养成的”。
因此,爱国并非一种“自然的本能”,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情感。
这就是为什么说,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建立在爱国教育之上。
爱国主义不是一种现成的、凝固的“认同”,而是由公民通过民主实践不断塑造的,其根本理念是“个体相互承认彼此是自由和平等的”,由此寻求彼此可接受的理据,回答“如何一起生活”这一问题。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早年许多为反抗国民党专制统治而斗争的中国人被称作“爱国民主人士”,才是恰如其分的。
爱国,何以成为一种美德?
爱国,只是一个人的本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