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

熟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南蛮这个名词不陌生,诸葛亮七擒孟获,这场记录在正史上的战斗不仅戏剧性拉满,更是历史上中原政权与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其实“南蛮”的概念并不单指某个少数民族或部落,甚至不是泛指某些拥有共同特点的族群。

南蛮,是以中原中心视角下,对于整个长江以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

南蛮插图

早在三代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区域就有了“华夏”这一共同的文明认同,那时中原地区虽然有着众多的国家,但是他们都互称“诸夏”,而诸夏以外则依靠方位被称为“东夷”、“西戎”、“北狄”和“南蛮”。

南蛮还有另一个称谓叫做“百越”。

最早于夏朝,中原人开始用“越”来代指南方使用“戉”这种生产工具或兵器的人们共同体。

越人分很多种,他们习俗各异、语言也不相同。按照地域可分为吴越、瓯越、闽越、南越等等。其实他们并不是同一个民族,但是在当时的中原人眼里都是未开化的野蛮人,这些越人的统称就是“百越”。

百越人的分布范围非常广,广义上从今江苏沿海地区到今越南北部的范围都是当时越人的活动区域。他们主要居住于大江大河的下游区域,在长江、钱塘江、闽江、珠江、红河、澜沧江等流域繁衍生息。

百越与中原人在语言、习俗、宗教等方面大相径庭,根据《战国策》记载,古代百越人习惯于剪短发、戴鱼皮所做的帽子,最与众不同的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在脸上有纹身,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也有记载,南蛮有“文身断发”的特点。

时至今日,我国云南省的独龙族和东南亚、南亚一些地方的民族也有着相似的纹面习俗,是否是那时百越的传承,目前难以求证。

继续阅读

美国人存款很少,钱都花在哪?

美国人的生活虽然不铺张,但他们普遍没有攒钱的习惯,不会为养老、为孩子的将来或结婚而存钱,有钱基本都是吃光花净。

美国人存款很少,钱都花在哪?插图

那么,美国人的钱都花在哪里了?

美国的中产,一般月收入在4000美元以上;就算中低收入者,每月挣3000美元以上也不困难。

以月薪3000美元为例来看一下。如果自己做饭,一个月每人只需要花120美元就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可以保证顿顿有肉、蛋、菜、水果。

买一辆中低档新车,在两万美元左右,只需攒两年的钱就能买到。

买一栋三口之家住的单独房子,在大部分地区价格一般为15万美元左右,只需攒五六年就够了。

另外,美国中小学全部是免费教育(大学虽然不是免费的,但许多美国人通过申请无息贷款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将来还债),医疗可以买保险,养老也有养老金或政府资助养老。

美国人的收入主要消费在旅游、文化、休闲等精神方面。

“千金难买心头好”,开心就行。

继续阅读

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也译为洛希尔家族。

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阿姆斯洛·罗斯柴尔德(Mayer Amschel Rothschild)。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法兰克福、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银行。

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 family)插图

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遍及欧洲主要城市,他们拥有自己的情报收集和快速传递系统,甚至欧洲国家的王室和贵族在需要迅速和秘密地传递各种信息时,都是通过他们的系统进行。

他们还首创了国际金融清算系统,利用其对世界黄金市场的控制,他们在家族银行体系中首先建立起不用实物黄金运输的账目清算系统。

家族族徽

罗斯柴尔德的标志是被折断的五支箭。

族徽的象征意义来自《圣经》里的一个故事:生命垂危的父亲要五个儿子折断捆在一起的五支箭,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这位父亲自己把这捆箭拆开把其中一根折断,他说,家族的力量来自于团结,一根箭容易被折断,五支箭抱成一团就不容易折断。就如我们中国的谚语所云“兄弟齐心其力断金”.

家族家训

“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

“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

“要坚持家族的和谐。”

继续阅读

疫情隔离期间被辞退,法院会怎么判?

胡某原是某汽车销售公司驻山东青岛的业务销售人员,2016年入职,3年合同期满后,又续签了3年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020年3月,胡某因疫情被隔离在家,期间收到了公司发布的部门裁撤公告及解约通知。

同年5月15日,该公司关停了胡某工作相关账户并邮寄劳动合同解约证明书。

疫情隔离期间被辞退,法院会怎么判?插图

胡某说:“公司解约时我还在家隔离,他们既没向工会说明情况也没有合理的解释,我很不能理解。”

2020年5月,胡某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及薪资,仲裁裁决,支持胡某部分请求。后胡某向萧山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标准两倍的赔偿金、合同期内未休年假工资、尚未支付的两个月差旅补贴等约12.6万元。

继续阅读

创业融资:99%创业者不容错过的3条融资建议

朋友打电话来问融资的问题,我给了他如下3条建议。

深究起来,不见得在所有的场合都正确,但作为建议还是有它的价值的。

创业融资:99%创业者不容错过的3条融资建议插图

第1条:能融资的时候融资(买保险)

第一个问题:要不要融资?

可能有些人心里是这样想的:虽然有好几家都在跟我谈,但是我到年底差不多就打平了,以后就不再需要钱了。我要么不融资了吧。

我的答案是:融资。越是不需要钱的时候越需要融资。

在不需要钱的时候融资,拿出来的5%或者10%的股份当作保险费,换来的现金储备可以当作公司的保险。

要是一切如自己所预料的那样,这笔钱放在银行里面没有用到,看起来好像是自己的股份白白的稀释了。但万一没有按照计划打平呢?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呢?有了这一笔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至于死掉。

买保险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买了意外险而结果没出意外,不能说这个保险白买了。这个保险当然是有成本的,但是在九死一生的创业路上,有一个保险比没有保险风险敞口无限大要好得多。毕竟创业公司没有到达盈亏平衡点可是比飞机掉下来的概率大太多了。

提高成功率,比成功以后得到更多的钱,在多数情况下更有意义。

继续阅读

35岁危机:薪酬太高+经验落伍+体力下降

中年人的崩溃,大概是从看到裁员消息开始的。

互联网巨头们大裁员的消息上了热搜,影响最大的重灾区非35+人群莫属。

35岁危机:薪酬太高+经验落伍+体力下降插图

肩扛房贷,家有二胎,失业断供,举步维艰……

更残酷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明文规定只招35岁以下的人。

35岁,易被裁,难被招。

这不仅对求职人员造成了心理冲击,也让在职的年轻人感到人心惶惶。

年轻人的觉醒,大概是从看到中年人焦虑开始的。

猎聘发布的《职场35+危机现象洞察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电子通信是35+现象最突出的3个行业,其中互联网占比高达67.45%。

2022年开年不满3个月,已有22家公司爆出裁员消息,美其名曰“人员优化”、“业务线调整”、“缩编”……

再加上去年开始教培、地产行业震荡,朋友圈里35+人群一片哀嚎。

继续阅读

视频新文化运动

我们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一个视频逐渐取代文字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一场类似新文化运动一样的工作,我们不妨称之为“视频新文化运动”。

视频新文化运动插图

新文化运动vs视频新文化运动

视频已经成为我们记录和表达的最主流媒介,并且在未来的20年只会越来越主流,这种视频取代文字的过程,像极了100年前,白话文取代古文的过程。

我们现在对于视频的大多数诟病,和100年前,古文的拥簇者对于白话文诟病如出一辙。比如,我们说视频看起来太浪费时间,太“水”,不够精炼,不够优美,表达不了太精微的思想,制作成本过低导致鱼龙混杂,内容无法筛选等等,而这些,不正是白话文刚诞生的时候,大家对于白话文的诟病吗?

而当年,胡适,蔡元培先生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解决了白话文的若干致命的问题,从而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而对于视频的相关工作,现在落到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继续阅读

好久不见,不如不见!

《不如不见》是香港流行男歌手陈奕迅的一首粤语歌曲。

由林夕填词、陈小霞作曲,陈奕迅演唱,收录于专辑《What’s Going On…?》。

好久不见,不如不见!插图

《不如不见》的国语版是《好久不见》。

歌曲故事

这首歌讲的是一对已经分开多年的昔日恋人,时隔多年之后的某一天女主角约男主角到自己现在的城市见面,男主角非常兴奋,因为他还深爱着对方,所以忍受着早起的疲惫和困倦乘坐最早的一趟班机到达了女主角所在的城市,但是等到最后见面时发现彼此已经没有了从前在一起时的那种从容自在,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的扭捏言语似在做戏,以此来掩饰彼此心里的不安,回避着曾经的那段感情;曾经的那个你也早已被这个世俗社会所污染,生活让大家都发生了改变。

男主角心里感到很难受,于是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原来我想见的并不是现在的这个你,而是曾经的那个你;与其我们现在这样,倒不如永远都别再见面,这样至少还可以保留一份美好的回忆在我的脑海里面”。

继续阅读

现实生活中,有坏人吗?

最近在观察小区里的事情,发现大家最喜欢说谁谁谁是坏人。

世界上真的有那么多坏人吗?

坏人这个概念,是人类发明的众多不准确,不清晰的概念之典型。大家对于这个概念的迷惑,正来源于这个概念本身定义的诸多矛盾的地方。

现实生活中,有坏人吗?插图

为什么大家觉得坏人这么多呢?

我们严格的用数学来证明一下。其实世界上不存在坏人这个概念,只有坏事这个概念。

即便是坏事,还分很多的角度来看是对于谁来说是坏事,不过这个先不展开,假设真的有坏事的概念。那么,我们定义做了坏事的人叫做坏人。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发现做了一件坏事,这个人在另外一个人眼里就从好人变成了坏人。

如果用Python的函数来描述,就是:

isBad=any(deeds)

Deeds是一个数组,存储了这个人被你看到的所有的事情。

好事是false,坏事是true,如果这里面这个数组里面有任何一个是坏事,结果就是坏人。

好人的定义是需要全是好事,才可以暂时叫做好人,直到被看到第一件坏事为止。

如果用Python的函数来描述,就是:

isGood=all(deeds)

这个定义虽然极端,但据我观察,凡是跟我描述一个坏人有多坏的时候都会对他做过的一件或几件坏事记忆犹新,然后因为这个事,证明这个人是坏人,说明大家潜意识大多按这个来思考的。

继续阅读

谈激励应该跳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说起激励,人们自然会想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因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无论在管理理论发展还是一百多年的管理实践中,都是一座里程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改变了自泰勒以来对人性的片面假设,丰富了管理者对激励问题的认知,从而有力促成了全球组织管理实践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谈激励应该跳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插图

然而,恰恰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内在的局限性,也深深地限制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这主要表现在其理论范式的几个基本假设。

01: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低层需要满足了,高层需要必然出现;而且,只有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马斯洛后来修改为部分满足),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

其实,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并不必然导致高层次的需要。

比如,马斯洛在其修正的八层次模型中,增加了审美需要,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艺术的爱好,以及其他突出的对美的追求。

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明显的高层次需要,比如对知识的渴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等,尽管他的低层次需要已经得到充分满足(比如一些暴发户);即使有,相对其他的需要,比如物欲,也微不足道。

所以说,低层次需要充其量是高层次需要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甚至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必要条件都不是。比如中国古代的贞女,为了自尊可以牺牲生命。

继续阅读